告別了2017,但這些「隱疾」仍持續讓藝文需求與採購,成了創作者的一場場惡夢。

不管是2017引起音樂人議論抨擊的150元配樂,或至今造成設計領域一陣嘩然的「三小時變成設計師」課程,許多專業的藝術創作者、設計師、文化人們抨擊的不單單只是各大機構的藝文需求預算的量化數字,更是整體環境在意「便宜」更勝於「專業」。

這樣對專業價值不重視的「隱疾」,至今仍讓藝文創作者飽受苦難。

什麼是「足夠」的預算?一塊錢當兩塊錢用,真的是解決辦法嗎?

2017年9月初的全國文化會議裡,林全在最後全體結論會議時,其中一句「希望大家把一塊錢當兩塊錢用。」的回應,讓在場文化人們再次體認到政府和產業界之間有著難以一言以蔽之的溝通問題。

全國文化會議中,斗大的會後結論包涵:「調整舊有相關法規」、「政府應提供更多私部門難以建置的公共資源」、「應跨部會都有文化部」等,洋洋灑灑的講述了台灣在藝文相關政策上從人才、資源分配、甚至法規上的不足,背後有的更是藝文工作者滿腹的委屈。

IMG_4925.JPG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 Press_Amelie Chih Yun KUO

或許永遠沒有所謂「足夠」的預算,但越省真的會越好嗎?

但許多藝文工作者期盼的是政府和環境正視藝文需求、美感需求背後有別於傳統製造業的本質。

「藝文創作,並不是做一碗麵;做一碗麵水滾的時間、菜熟的時間你幾乎是可以精準預測的。」一件件離譜的藝文採購案例,都是藝文工作者們呼籲著切勿再以傳統製造業邏輯,來思考藝術創作的價值為何。

致力於藝文採購相關法案的立委許毓仁,對於傳統政府採購案的抨擊亦是其來有自。他曾指出,傳統採購的概念總是用量化數字當作「績效成果」的目標,甚至辦理的限制,但藝術文化的製作時間與生產的價值,可想而知地是無法用所謂的「最低單價」來衡量!

The Great Tamer_rehearsal_by Dimitris Papaioannou_rehearsals_photograph by Julian Mommert_JCM_4385_20161125

資料畫面:THE GREAT TAMER BY DIMITRIS PAPAIOANNOU / PHOTO COURTESY OF JULIAN MOMMER

舉例來說,1月12日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會議,通過了監察委員王美玉經研究所提出的調查報告,裡頭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屏東縣政府稅務局規劃的「話劇表演」,竟用新台幣36萬元總價格要求演出144場次,這每場預算的2500元,難以想像背後表演藝術工作者說不出的無奈與困境。

可以想像政府時常用藝術表演、藝術家創作、文化創意等活潑的方式進行政令宣導,然而,如同許多為藝文採購案改革而奔走的產學界專家們所訴,不適用的法規帶給藝文工作者的不是生機,而是一場又一場的血汗噩夢。

反觀台北市長柯文哲的施政三週年宣傳,為何要費心認真做遊戲和網頁?

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在2017施政三週年,發佈了一款復古遊戲、和一個滿滿UI、UX設計專業的成果網站,若以傳統觀念看待柯文哲這個政績宣導的做法必定感到匪夷所思。

但重點就在於,玩遊戲和看網頁不是重點,重點是把施政成果宣導,從過去那些乏味西裝畢挺的政令宣導影片,到如今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化、遊戲化精神,背後設計的專業,以及由「藝文專業」隨著時間累積成難以取代的意義、和價值,這些又如何能只用KPI去衡量?

螢幕快照 2018-01-13 上午6.54.13.png

知名表演藝術總監耿一偉曾說:

「我們做出來的東西,是要讓人印象深刻,對這個地方充滿興趣。台北是在跟上海、東京、香港、新加坡在競爭,我們的眼光要放到3,5年後,讓國際規劃人士想要規劃活動時會考慮到臺北這一站。」

069E26E9-4046-48A5-8FF6-2DF01F0052E0.jpg

知名表演藝術總監 耿一偉 / Photo Credit: The Art Press編輯部_Summer LI

2017年12月的兩大藝術大學校長辯論會裡,兩位校長頻頻被提問人、以及背後的整個社會氛圍追問著:藝術工作者生存困難的問題、藝術大學要如何讓學生出社會後能夠學以致用?、創作者之於社會應該是什麼角色等等?

姑且不論諸多問題是否全在兩位校長的職權應為之內,這些提問和現象足足反映了藝術創作者在這個時代的困境,多數文化、藝術創作者們都想知道,從藝術大學畢業之後究竟該如何用自己的專業活下去。

IMG_1571

IMG_1556

兩大藝大校長辯論會主持人 吳牧青 / Photo Credit: The Art Press_Amelie Chih Yun KUO

2017的台北藝博在特展區 – 世紀先鋒特展 展出台灣百餘年來所孕育的18位近代重要畫家,外展牆上精選的18句藝術家經典語錄中其中一句:「自我性、民族性、時代性,缺一不可。」彷彿說明著藝術著實地需要長長的時間累積,而其中價值永遠是難以量化衡量。

20171020-IMG_1389

2017 台北藝博世紀先鋒特展區 / Photo Credit:The Art Press / 照片調色: 余梓勤 Tze-Chin YU
20171020-IMG_1394
2017 台北藝博世紀先鋒特展區 / Photo Credit: The art Press / 照片調色: 余梓勤 Tze-Chin YU

過去,台灣ˋ是大量地使用著他國的文化,從臺灣各式特展的採買、購買版權看上去,便可以輕易發現有超過一半以上都是外來內容,臺灣自己文化樣貌的內容非常少。

貝爾納布菲Bernard BUFFET Deux Clowns a la Grosse Caisse 布面油畫 130 x 162 cm 1989 (Opera Gallery)

2017 台北藝博 / Photo Credit: The Art Press / 照片調色: 余梓勤 Tze-Chin YU

在「專業」隨著時間累積成「自己的文化樣貌」之前,創作者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成長、生長。倘若相關法規落後、環境無法健全的狀況下,創作者長期無法在進步與創新的狀態下維持生存,生存都成問題了,專業更是難以促成,談何國際競爭?

就像導演 楊雅喆在2017年金馬獎頒獎台上再次說一句「沒有人是局外人」。

不管是創作者,或是非藝文生產創作者,我們都不希望當聽著下一個在國際舞台的台灣之光故事背後,又是一個一個「相忍為國」的創作者,無奈地埋怨為什麼自己的國家總是在撿現成的台灣之光。

20171019-14-ART TAIPEI展場俯覽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