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生產的方式跟樣子,在這個時代真的變得不一樣了。」
「這個時代,不管你碰到什麼不知道的東西想查,用電腦不須10分鐘就查到了,甚至以後如果有了AI,AI可能五秒鐘就幫你表格化整理完了。」
不是資訊不重要了、也不是人們不需要資訊了,而是時代導致方式改變了。

空間濃濃咖啡香、和些許待在書店裡喝咖啡邊看書的愛書人,今天的專訪講者,她是目前台北唯一一間藝術實體書店 – 亞典書店的總監,戴珞晴。
「現代人鮮少看書,或許不全是網路的錯。」
數位時代導致出版相關產業全世界同步的蕭條現況,當我們和珞晴談到如何網路影響出版業,她充滿善意且獨特的想法,讓現場的編輯部同仁們不禁跟著停下來思考。
「現代人真的太累了,而書本是一種需要時間才能發酵的療癒。」
「當現代人忙碌、甚至過勞的時候,儘管我們還是需要療癒,但因為輕鬆自在的時間變少了。」
「所以或許只能選擇其他能在短暫時間裡快速療癒的方式,可能是購物、可能是滑臉書,或是更多能很快得到療癒效果的事情。」

曾經在2017年決定暫停營業的亞典藝術書店,如今重新規劃新增了咖啡陪伴來到亞典的愛書人,同時還有展覽空間定期舉辦多樣的展覽。
想像你的一段空白的下午能夠忙裡偷閒,除了翻書挖寶之外,緩緩地喝咖啡、離開書店前看展覽。「這裡有書、咖啡、展覽,三件很花時間、但很值得的事情。」珞晴說。

在紙本書裡,你買的不只是字,還有「人味」。
經常走訪全世界各地大小書展的珞晴,全店的書本都是她親自挑選後放進書店裡的,「『選書』這件事情,還有很多比列出暢銷書放在架上更重要的事,例如溫度。」珞晴說完並也隨手取了書架上一本書。

這是一本手工縫製、有著一份親手親簽作品的盒裝攝影書,一位攝影藝術家選用這樣的方式呈現他的這本攝影書,從盒中取出裡頭的底片作品時,這本書頓時充滿著傳統大量印刷難以取代的溫度。
「看書,應該要是一件很奢侈、享受的事情。」
再加上對東方教育的,我們對「看書」的印象多半和考試掛勾,而講到考試,多半是:一字不漏的背誦,那般一定要逐字逐句讀完的壓力,讓我們常常忘了看書最初的快樂。


「看書一定是要快樂的!你看像這本書,講了好多童話故事裡的想像、和現實中的差別,例如好人和壞蛋的形象、王子和公主婚前婚後的樣貌,用摺頁紙的方式翻頁表達,這絕對是做給大人看的!」
亞典藝術書店的老闆珞晴,用一種充滿浪漫和光的眼神,一面翻閱一面描述這本「書」。
「還有這本書,它把波希的畫,把紙本書當作牆面般的表現,這是用手就可以捧在手心上看的距離。」

「就算書裡頭的文字是不曾學過的語言,但別忘了人親手「翻書」的緩慢和愉悅。光是翻書看圖片,就是一大享受了!」

很巧的在專訪日前幾天,韓國文化部的官員來台灣,特別來拜訪亞典書店。「我印象很深刻,他很直接的問,網路時代裡像這樣的書店在台灣營運的下去嗎?」珞晴說道這位來訪的文化部官員,服務的是韓國國家扶持設計、電影、文化、甚至電競產業的部門。
「他們知道全世界的閱讀、出版狀況都有很大的變化,但韓國現在卻也越來越多年輕、新興的實體書店,因此他們也想了解台灣的。」

數位時代底下,實體書店購買量下降確實是彷彿全球同步事件地發生著,能擁有實體書店的國家彷彿就像國力與文化實力象徵一般的存在。
「儘管網路時代實體書、許多紙本媒體沒落,但世界各地卻還是非常多人還是嘗試想做這樣的事情,甚至國家也想盡辦法去扶持他們。」珞晴跟我們談著韓國文化部官員到訪的啟發。
人們透過文明和發展,從寫在牆壁上、到後來開始把所知道的事情大量地印在紙上,就像從前人們印在絲絹上一般,如此奢侈卻美好的文明浪漫。
就像我們在訪談最後,我們聊到為何在一度考慮結束,但如今依然選擇繼續堅持亞典書店,她說:「開書店,真的就是一件很浪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