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對外宣布,將韓國的數碼藝術二人組張英海重工業(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的未來所有全部作品納入館藏,也就是俗稱的「買斷」。
藝術家日後推出的新作以及在國際上展出的所有項目,都將由M+擁有。
潛在的風險性:如何預測一位藝術家「最遠」可以到哪裡?
「通常這個應該是畫廊做的事情,會這麼做想必是覺得藝術家作品有這個價值,然而要思考的是,藝術家以後的作品收藏發展會不會有寬廣的可能性?」新苑藝術暨大苑藝術負責人張學孔說。
張英海重工業 《DAKOTA》,2001年(截圖)/ M+提供
「正是網絡,那網絡空間 (cyberspace),如在九霄雲外的間諜衛星一樣,從我們頭上監察、俯視、照看所有人,而我們時刻在意自己的模樣,以防它正看着自己。」 ──張英海重工業,〈藝術家自白編號 45,730,944:完美藝術網站〉
「張英海重工業」這個數碼藝術組合,由南韓藝術家張英海與美國藝術家Marc Voge創立於1999年,向來善於利用互聯網進行藝術實驗創作平台。
讓人一眼就難以忘記的,是那作品中動畫技術快速滾動著的Monaco(註一)粗體字,搭配爵士樂的怪誕、甚至是荒誕的超現實情節,訴盡了數位世界的人們對溝通的渴望。
如此擁有時代精神的作品,說他們是數碼藝術先鋒著實不為過。
WA’AD2014,Flash動畫單頻道錄像,19分23秒/圖片來源:YHCHI
「一般藝術家都會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受到美術館的承認與青睞。」張學孔說。
「除了在美術館展出之外,若作品能被世界各地不同的知名美術館收藏,這更會凸顯他作品的藝術價值。因此,藝術家未來可能發展的廣度與該議題之間的平衡,是創作者們共同的課題,尤其年輕的藝術家們。」
M+官方表示,博物館這個創舉作法,並不是壟斷藝術家的市場,而是除了現有以及未來館藏外,藝術家仍然能將部份單獨版本出售,但無法將整件作品(含不同版本)完整出售給另一位收藏家。
張英海重工業 《THE ART OF SLEEP》,2006年(截圖)
當年輕創作者們面臨「買斷」的抉擇時?
以單一音樂作品為例,當歌曲經權利人同意接受完全地「買斷」時,儘管歌曲在未來因走紅大量流通而獲得高額版稅,該版稅收入都將依合約不屬於原創作者,藝術品「買斷」的議題也有著相似的情境與抉擇。
而無論身為創作者或經營者,在作品「成就論定」之前,其價值可能難以準確預測。對年輕創作者而言,作品在年輕時便受到美術館肯定,無論是無形的榮譽或有形的報酬皆是一大成就。
然而倘若作品在未來可能有更寬廣發展,對年輕的創作者們來說,這樣的肯定是侷限還是助力?
註一:Monaco被選為Mac OS X的內建字體之一,因為具有美觀與容易辨識的優點,常作為電腦指令與程式碼的顯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