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藝術十年,總監林珮鈺 Peggy Lin:「我們和藝術家一起用十年,做了這些冷靜又瘋狂的事。」Using ten years, they have done a lot of crazy thing for presenting ARTs.

「身為畫廊主,參加藝術博覽會如果不只是展名作,在帶作品的時候,什麼事情是你在乎的?」

儘管是在寸土寸金的藝術博覽會,我優先會想把『就在 Project Fulill』自己的特色帶出去。

「記得第一次在Art Basel Hong Kong 博覽會,是2016年,我們就做聲音。」Peggy 說。

 

「那個時候的場地是INSIGHT 亞洲視野,全部做亞洲藝術家,那時候想要帶的就是福瑞老師、王仲堃、還有 豪華朗機工,那個聲音作品是,你只能看得見聲音,不同聲音的變化。」

《Seeing Sound 聲影 》喇叭、電視機 Speaker, TV , 31×25×26 cm, Editions of 3, 2014 fujui-wang-seeing-sound-02-s_orig
《Seeing Sound 聲影 》喇叭、電視機 Speaker, TV , 31×25×26 cm, Editions of 3, 2014 fujui-wang-seeing-sound

王福瑞是台灣早期重要的前衛數位藝術以及聲音藝術家,他帶領台灣聲音藝術進入了新的領域與發展,1993年以先鋒之姿成立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和出版刊物「NOISE」。

sounddots05_orig
《Sound Dots 聲點》detail局部, 聲音裝置:LED燈、迷你喇叭、客製化電子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 Sound Installation:LED, mini speakers,Customized electronic devices , Dimensions variable, Editions of 3, 2010

「就記得那一次真的很吵,但互動的狀況就讓曝光度很吸睛,但實際上也有賣到作品。」

Peggy 描述著那一年香港巴塞爾瘋狂但卻很愉快的經驗,不僅是在藝術博覽會上不惜成本地帶了出乎意料形式的作品展出,同時這也是想要展現藝廊自己的樣子而做的決定。

 

船難事件意外到來:那一年仍然優雅且從容地繼續做了一場既冷靜又瘋狂的展出

「是那一年的德翔號事件,我還記得是我們出發前的一個禮拜,是一個weekend我還記得。船從基隆港出去還在金山外海附近,回來的時候在朱銘美術館還看得到它。」Peggy 描述著的是做畫廊最擔心碰到的意外之一。

「但週末就被通知,船失去動力擱淺了。」

海外展出不僅需要相較於國內展出更高額的花費,同時運輸風險也是畫廊主最小心翼翼且擔憂的事情,藝術家將作品託付給畫廊,由畫廊帶作品至博覽會展出時,畫廊同時肩負著收藏家與藝術家的期待。

Chen Sung- Chih, 別境系列-航 Another Place Series - Sailing, 2014, 複合媒材裝置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_12
Chen Sung- Chih, 別境系列-航 Another Place Series – Sailing, 2014, 複合媒材裝置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_12

Peggy一面回憶、一面說道:「但真的非常幸運的是,那次我挑的都是 Site Specific Installation Artist。那一年的展出,我們史無前例地在全部現場現地製作」就像就在的名字一樣:

「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讓展場跳脫原有的宿命,不再只是一個單純陳設的房間;同樣的,作品也不僅僅蜻蜓點水,從一個地方輕易換到另一個地方,這正呼應了『就在』二字。」

CHEN Sung-Chih Another Place Series – Gate 01, 2014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CHEN Sung-Chih, Another Place Series – Gate 01, 2014,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Mixed Media, 145.5 × 112.0 × 5.0 Size (cm)

「那一年,在佈展的時候就已經引起幾乎所有參展商的關注。」

「因為我們直接讓陳松志在展牆上鑽洞創作,幾乎每個經過、停留的藝廊人都滿臉困惑、甚至前來詢問說你們要做什麼、心想你知道這面牆多少錢嗎?」

經Peggy轉述,事實上按照往例,在巴塞爾藝術展中展出的藝廊佈展時是不能自行上漆的。

「那時候決定好之後,我就趕快打電話給香港巴塞爾官方 ,告訴他們發生船難的事情,然後他們也非常非常地配合並一起想辦法。我們本來展位有九米的牆面,為了更符合作品內含的呈現,我們立刻決策再多搭一面牆。」

S__21954573
陳松志, Untitled 2016 無題 2016, 2016, 印刷紙、塑料、液態水,尺寸依場地而定

「讓陳松志鑽洞,讓他鑽了六百多個洞,然後另外一面牆,就做他很早期的作品,然後讓他自己上漆,儘管其實巴塞爾是不可以自己上漆的。」

Chen_Sung-chih__Untitled_2016__mixed_media__200x200x5cm__2015_1.j
Chen_Sung-chih__Untitled_2016__mixed_media__200x200x5cm__2015

Peggy愉快地談著,回憶起那一年 就在藝術 原本還是在 INSIGHT展區的。

「但後來香港巴塞爾官方打電話來,說很喜歡我們的proposal,你為什麼不轉去畫廊薈萃展區,我就說當然好。然後官方給我的展位非常好,我展位正前方是日本的SACI the Bath House, 斜前是PACE、周邊也是非常好的藝廊。」

「非常幸運的是,那一年展出王福瑞老師、陳松志都沒有平面繪畫,全部都是現地製作,困在船上的作品大概在五月左右就拖回來了。整個展場其實都還滿能夠讓人家知道我們是 就在藝術,大家都覺得你好瘋狂在這個地方做了這樣的東西。記得當時現場還有個日本的畫廊,一聽到我們作品遇船難的事情眼淚就掉下來。」

4. ABHK2018_空景 Installation_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許尹齡 HSU Yinling_ABHK2018_空景 Installation_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在國際舞台上要展現出『自己的樣子』,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情。

「其實不是想要特意地去做所謂『特別』,就只是做自己的樣子,以及自己喜歡的東西。可能是之前在紐約唸書的時候,看到的東西滿多元的,回來我是覺得,台灣比較多都還是平面的,就覺得想做點不一樣的。」

6. ABHK2018_空景 Installation_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陳建榮 CHEN Chien-Jung_ABHK2018_空景 Installation_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在面對跟中國與世界各國競爭的壓力之下,我們特別覺得 就在藝術 要做到自己的樣子。」

「我覺得並不是台灣弱勢,可能只是總總時代的因素加在一起,可能有時候比較沒有那個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

「像常有朋友說覺得我們的藝術家很辛苦,可能面對中國的情況感到壓力,但其實那個狀態是不一樣,他們的曝光率可以這麼高,背後有多少資源投注在裡面,很多中國的情況是這樣。」

3. 陳建榮 CHEN Chien-Jung, Aircraft 21, 2017, 壓克力顏料、綜合媒材、畫布, acrylic, mixed media on canvas, 162x130x3cm.jpg

「有人會覺得,國外的媒體通常會問說,台灣的創作特色是什麼,但這其實很難回答,如果說跟其他亞洲國家比的話,我們的新媒體是很有趣的,可以上得了檯面的是很多的。」

「相較之下,我們的藏家的接受度也非常高,日本跟韓國收新媒體的可能都比較少,然而未來接下來該怎麼繼續做,就是需要思考的。」

「我們都知道,很多藏家看展覽看到最後都會做一些比較,不管是價位、國際表現種種的相比,但這部分我們真的只能把自己的做好就好。」

3. ABHK2018_空景 Installation_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ABHK 2018_空景 Installation_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編輯部提問 1:對打卡用、娛樂性的商業大型展覽的看法?

編輯部和Peggy聊到,當市面上藝術性不高、偏娛樂性的商業展覽時,從事當代藝術、以美學為業的藝術界人士心裡面做何感想時:「我覺得這個東西是很大的、是群眾的,因此我不會覺得這樣的現象不好,我只會覺得現階段大家跟風這個東西。」

「如果朋友要去,就說好啊去看看啊,回來跟我分享,不然可能會聽到朋友說:『妳畫廊的東西我才看不懂呢!』同樣地,面對我畫廊的東西我可能會說,我們這邊跟外面比較「不一樣」,妳喜歡的話歡迎就來看看。」

Week 1: 謝牧岐 Hsieh Mu-Chi,《有椰子與芭蕉樹的風景》'The Landscape of Coconut and Banana Tree', 2018, 壓克力顏料、畫布 Acrylic on canvas, 182 x 259cm
Week 1: 謝牧岐 Hsieh Mu-Chi,《有椰子與芭蕉樹的風景》’The Landscape of Coconut and Banana Tree’, 2018, 壓克力顏料、畫布 Acrylic on canvas, 182 x 259cm

編輯部提問2:有沒有曾經擔心過,大家看不懂 就在藝術展出的當代藝術?

「我也不會採用太感性的方式去宣傳,我只會說我做我喜歡的藝術家,然後如果你有興趣,你就來看,萬一看不懂,我們就會幫你介紹,如果介紹完還是看不懂,那沒關係,下次再來看看、慢慢看。」Peggy 如此抱持著一種樂觀且從容的心情。

Week 2- 許家禎 Syu Jia-Jhen, 《第三紀念》 'The Third Memorial', 2018, 硫磺、複合媒材 sulfur and mixed media, 116 x 56 x 56cm
Week 2- 許家禎 Syu Jia-Jhen, 《第三紀念》 ‘The Third Memorial’, 2018, 硫磺、複合媒材 sulfur and mixed media, 116 x 56 x 56cm

「可能以前還是會有過怕大家覺得很奇怪,或是不喜歡,但後來就覺得不會阿,就做好就可以。所謂文化國力其實真的是急不得的事情,我們要先放寬心去做,不然怕還沒走到一半就不開心或想放棄了。」

「基於在自己能影響到的範圍,就去影響多少人。」

「包含剛剛講基本美學這些東西,沒辦法是太量化性地發散影響力。我們能做的就是對身邊的人分享,然後做好,這樣就好了。」

就在十週年的這檔展覽,由周育正與四位相異屬性的藝術家謝牧岐、許家禎、楊季涓與王福瑞進行為期五週的累進式展演,畫廊空間隨著週期被委託的新作逐漸履行,直到展期的最後一週。

透過五位藝術家的特有形式,繪畫、雕塑、文字、概念與聲響,同時考量空間特性而生成的展示。而慢慢插花是此展覽的特殊之處,時序性的展覽凸顯了藝術家微型個體,也隱約顯露就在藝術空間十年的累進。

Week 3- 楊季涓 Yang Chi-Chuan, 《最美好的安排》'Imperfectly Perfect', 2018, 說故事 storytelling, 10min
Week 3楊季涓 Yang Chi-Chuan, 《最美好的安排》’Imperfectly Perfect’, 2018, 說故事 storytelling, 10min

編輯部提問:對台灣藝術教育、美學教育的想法?

「我覺得哪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問題,都是分別地有好有壞。而大環境因為通常會因為自己本身文化的素質而有不同的問題。但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個人的層面可以去努力。」

「以你一個個人來說,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去了解第一時間上不了解的東西。如果看不懂那下次再去看,一直花時間去看

美學與藝術教育,顯然不是編課本,叫大家背起來之後就會有美感了。

「講回來,台灣現在已經算滿多機會可以出去駐個村,其實不管是要很舒適的出去,或是辛苦一點地出去,嘗試透過任何自己所能夠努力的方式去努力,我覺得應該都會滿好的。」

Week 4- 王福瑞 Wang Fujui, 《幻聲跡》'Hyper Trace', 2018, 喇叭, 客製電子裝製 speakers, custom electronic device installation,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
Week 4王福瑞 Wang Fujui, 《幻聲跡》’Hyper Trace’, 2018, 喇叭, 客製電子裝製 speakers, custom electronic device installation,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

Peggy一面輕鬆地聊著就在的十週年,一面聊著這次令許多藏家、藝術愛好者們印象深刻的漸進式展出來由:

「我們畫廊的生日是8/30號,這次十週年,我們請黃建宏老師策展。當時候他就說你要做大拜拜嗎?然後我就說不要,不做。他說我也覺得你應該不會做這個。」

「他覺得十週年是一個里程碑,應該要展現『就在藝術 是什麼?』、『就在藝術 最主要的特色是什麼?』」

「而我們的 statement就是:『就在』,就是在這裡。」

Week 4- 周育正 Chou Yu-Cheng, 《開幕花卉二》'Flowers for Opening II', 不鏽鋼花瓶、鮮花 Stainless steel vase, fresh cut flowers,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
Week 4周育正 Chou Yu-Cheng, 《開幕花卉二》’Flowers for Opening II’, 不鏽鋼花瓶、鮮花 Stainless steel vase, fresh cut flowers,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