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妳每隔多久,就會聽到一次藝術產業圈子裡,討論著低薪、高工時、以及高等教育問題的議題?我們都很熟悉的問題尚未得到緩解以前,每年依然有約 10萬名藝術相關科系學生畢業,投入產業職場。
根據《自由時報》教育部發布最新統計,108學年共有109所大專校院開設藝術學門科系所,共計約有 10萬2000名學生,而這個數字並非偶發,而是從 102學年起學生人數破10萬人以後逐年攀升至今。如今教育部已公告,109學年起,禁止技專校院及高職再新設藝術相關科系所。
教育部也公布近20年藝術領域人才統計,發現90學年大專校院開設藝術學門科系的校數僅60所、學生數4.3萬人。過去20年來,大學已培育超過30萬名院藝術領域畢業生,占全體畢業生7.6%,這個數字相當於每13位畢業生裡,就有一位是就讀藝術學門,且每年畢業生人數正在逐年攀升。
更詳細地試問,你/妳身邊有藝術學門博士生嗎?倘若有人告訴你,台灣每年有 1000名藝術博士學生,你相信嗎?根據教育部統計, 108學年藝術學門各學制學生人數,學士班共約有 8.6萬人,占8成5為主,而碩、博士生也分別有高達 1.1萬人 與 1144人,回望過去10年裡,博士生增加了 6成6,藝術類大學生也增加了近 4成。
儘管許多選擇就讀藝術相關科系所的學生,是出自於對藝術的熱愛。然而,無論是尚未畢業、或是已經在職、或無固定正職的藝術產業從業人員,都會面臨到職涯與生存考驗。ART PRESS 編輯部在疫情當前的 2020年,回顧近年間有關該議題的綜合報導,包含以下 4大子題:
1.你相信,許多從業人員不僅沒有勞健保,甚至也沒有加保職業工會嗎?
此次藝文產業紓困、以及勞工局祭出的紓困生活補貼,其中一樣基本資格就是須投保勞健保、或相關職業工會,看似理所當然、容易的基本資格,在藝術產業裡卻不是這麼一回事。根據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在 2019年提供的資料顯示,有高達 29%的藝術從業人員從未投保勞保。
再回溯到 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也曾嘗試對勞動狀況做基本調查,根據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發起「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2.0」 所做的調查—「青年藝文勞動與薪資現況調查表」,在 423 則回應中:高達 75%年收入在40萬新台幣以下;而這75%中更是有將近一半年收入未達 25萬新台幣,以個別月份來看,月收入不滿 3萬者也佔了 43.4%。
『以勞動權益的角度來說,藝術工作的特質包括圈內人早已習慣的自我剝削,或透過「為藝術犧牲」、情義相挺換工的人際網絡,實際上處在階級結構中更邊緣、底層的勞動者。』出自於全國文化會議《藝文工作者,勞動狀況知多少》
.jpg?resize=860%2C484&ssl=1)
2. 藝術產業工作者們,除了評論此刻低薪之外,有機會寄望未來嗎?
藝術產業工作者低薪問題,已經不是新聞。根據研究組織「Paying Artists」回溯到 2014年的數據,其中指出大多數當代藝術家都處在最低財務生存限度、或低工資的狀態,多數能從自己作品中獲取的「薪資」也不過只佔生活所需的66%,且並非所有藝術家都能以創作維生。
回來看到去年 2019年的研究報告,指出藝術工作者的薪資成長確實有機會隨年資增長。然而,這其中薪資上升的幅度卻是有限。以實際數據來說,平均在產業中工作五年後,薪資將會遇到停滯。也就是,儘管隨著工作資歷增長,藝術行政、藝術工作者們也未必會帶動未來收入增加。
-1.jpg?resize=860%2C484&ssl=1)
3. 若低薪是短時間無法立即改善的事實,那麼有機會利用其他空閒時間進行兼職工作嗎?
眾所皆知地,藝術行政、藝術產業工作人員工作時間高,但具體來說有多高?
早在七年前 2013年,策展人龔卓軍策畫「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展覽嘗試針對高工時的勞動狀況提出討論。然而,隨著時間演進來到去年 2019年,台北市藝創工會的調查顯示,除了前面提到從業人員月薪實領不滿 3萬元、平均每周工作時間更是高達 52小時。同時,藝文產業工作者還有著無形的精神性的勞動成本,更加無法利用數據作評估。
除了 2019年的統計資料外,根據 2016年 《典藏》探討一系列「非典型勞動者」困境、以及 2016年《端傳媒》報導,有高達有三分之二藝術工作者每日工作時數超過 8小時、有13%平均工作 10小時以上;加班不僅是常態,且不限平日/假日,通常更是沒有加班費可索取的。除了上述談到的,普遍性「低薪」、「工時長」、「加班」等狀況之外,工作時間的不定時更是讓額外兼職困難的原因之一,在 2016年的報告中,藝術工作者身兼多職的比例約有 18%。

4.以藝術行政來說,我們的職涯終極目標是什麼?每每回望,又有多少人留下?
在 2011年時,一本名為《你們是否工作過量?後福斯主義、臨時特約工,以及藝術勞動》(Are You Working Too Much? Post-Fordism, Precarity, and the Labor of Art)的書,在《典藏》一系列探討藝文工作者低薪問題時一再被納入討論。
其中談到許多藝術工作者們難以取代、難能可貴的勞動價值與個人特質,而當我們探討著多年來藝術行政人員的低薪苦勞時,正如藝術家陳界仁口中所說的,行政人員其實是藝術圈全面非典勞動中唯一的「有職低薪」,「整個藝術界就是一部血汗史」。在這樣的狀況下,你/妳的身邊有多少在藝文產業年資十年以上的朋友?
在藝術產業裡,相對扁平的結構、升遷如果不是藝術行政、藝術工作者們職涯中可以追求、期待的,對於如今每年藝術相關科系約 10萬2000名學生、約5000名畢業生、以及所有熱愛藝術的朋友們來說,究竟該成為什麼樣的藝文產業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