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者必須是浪漫的?圖騰、刺繡、歷史,嘗試在精準仍保有詩意:本事藝術 《界外採光》Artists should all be romantic? Totem, research, history: “Daylighting” by Solid Art

在眾多人類發展情境中,人們面對問題時總是不斷地尋找可行辦法、或優化方案,而「採光」(Daylighting) 正是其中一種。正當人們處於高科技世代,資訊取得容易,但我們擁有的觀點是否多元?大數據潮流之下,人們看待歷史與過去記憶的方式,卻往往只有更加單一化。

所謂「採光」,指的是將因工業革命和都市化後,被地下化、人工化的的河流重新開挖,讓河流得以重現。倘若是你要呈現歷史與記憶樣貌,你會怎麼做?

「我的創作關注如何處理一個具1500年歷史的物件?物件能夠回溯到過去嗎?」藝術家朱莉安・萊茲奇 Juliane Laitzsch 說。

 

目前位於桃園市藝文特區的本事藝術(Solid Art),在離開桃園空間前呈現這最後一檔展覽《界外採光》(Daylighting) ,如同展覽名稱所述地,「採光」正是嘗試透過展覽來挖掘歷史與記憶的隱喻,而挖掘的對象並非主流,而是落於主流史觀之外,那些乘載著微觀、日常,或是關於他者的支流。

「我深深著迷於織物的繁複結構、圖騰和顏色,以及破口與孔洞間顯露的輪廓特質。」朱莉安・萊茲奇 Juliane Laitzsch 說。

其實,《界外採光》(Daylighting) 展覽中的三位藝術家,都同樣具有雕塑的學習背景,卻分別採用繪畫、雕刻與纖維創作的相異方法,將撿拾的幽微殘片在不同時空維度間往復、轉化,堆砌出由材質與記憶交織的場域。例如,雕塑背景出身的朱莉安・萊茲奇,長年來以素描為主要創作型態,作品兼具精準的科學觀察與游移的詩意想像,如鐘擺一般探索介於研究、敘事形式與物件等種種關於「之間」的空間。

如此規律、秩序,看似是知識生產性、科學性的創作,其實並非如此意圖理性的。「藝術與科學之間似乎是很難對話的,但我的創作中,藝術與科學的關係是很不同的。」朱莉安・萊茲奇(Juliane Laitzsch)說。

朱莉安・萊茲奇(Juliane Laitzsch)此次展出的〈Close Up〉系列為藝術家進行長達十多年來的歷史織品結構研究的進行式。藝術家針對德國 Magdeburg 博物館所收藏的埃及近古織品碎片展開考究。並以檔案、出版與展覽陳列等傳遞媒介中的圖像作為描繪主體,從中揭露文化遺跡的幽微暗面。

而另一系列作品〈Rosettes and Trees of Life〉,則是受到科學家的合作對話啟發,把十九世紀的刺繡樣本圖騰和人類脊椎骨的生長樣態對照,猶如理性研究與懷舊生活的相接,在空間中燦爛繽紛地蔓生。

JulianeLaitzsch_Imagine Far-Side 01_2016-2017_鉛筆、色鉛筆、紙本_ 42x59.4cm
JulianeLaitzsch_Imagine Far-Side 01_2016-2017_鉛筆、色鉛筆、紙本_ 42×59.4cm, Courtesy of 本事藝術 Solid Art

在這災難及極端變化的時代中,嘗試重新梳理原本對立的邊界,是另外一位參展藝術家邱承宏嘗試透過大理石、裝置作品呈現的思想。如同人工與自然、原生與外來、有機與合成、完整與不全,並藉由作品的形式與空間佈局,長期居住在花蓮而非都市的邱承宏,轉化了歷史中隱含的人與植物之間的關係。

在畫廊二樓挑高空間的全新系列〈採光〉,是邱承宏發想自散落台灣各處的舊時軍事碉堡,把碉堡望出的窗景及植物的影子雕鑿在由混凝土及礦物製成的面板。

而畫廊之大面玻璃窗框上擺放著常見之強勢外來種小花蔓澤蘭,滋長中的活體植物揉合歷史邊緣拖曳出的陰影,重組了另一種感知意識及時間、地點之間的聯繫,亦顯露出藝術家在面對充滿災難及極端變化的時代,藉由作品的形式與空間佈局,重新梳理原本對立的邊界的企圖。

邱承宏_花架_2020_鐵、碳、混凝土、黑大理石、金屬夾具、小花蔓澤蘭_尺寸依場地而定, Courtesy of 本事藝術 Solid Art
邱承宏_花架_2020_鐵、碳、混凝土、黑大理石、金屬夾具、小花蔓澤蘭_尺寸依場地而定, Courtesy of 本事藝術 Solid Art
邱承宏_採光01_2020_混凝土、黑大理石、檜木_103x63x3 cm, Courtesy of 本事藝術 Solid Art
邱承宏_採光01_2020_混凝土、黑大理石、檜木_103x63x3 cm, Courtesy of 本事藝術 Solid Art

《界外採光》中的藝術家,既有地緣政治的越界,也有重組虛實的意圖,同時,更有對現行系統的批判質疑,而看似平滑的表面背後,帶有個人想像的、非知識生產性的伏流湧現,或匯聚、或擴張地使固態的邊界模糊,從而溢出一種浪漫主義般的獨特史詩感。

身體勞動一直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第三位參展藝術家康雅筑說。

二樓展出的康雅筑「線外」作品,看似編織平面的作品,其實是芬蘭針葉紙線而製,透過作品提出全球棉花和自然資源危機,在實地走訪後,以芬蘭當地以松樹的針葉回收生產製成紙線,藉以減少從南亞進口的棉紗數量,作品呈現媒材的原始形式,詮釋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此為《北方資源》系列;而《紙線素描 – 松影 No.1,2,3,4》則是她登山過程所拍攝紀錄下的高海拔山林樹姿,當影像轉化成紙線素描,編織的過程如生命累積的時間,一輪一痕,記錄在松影之中。

藝術家必須是浪漫的嗎?這似乎是許多人對藝術家的想像。以藝術家康雅筑的作品來說,每一種材料的背後均有它背後的原始意涵。

不論是葡萄牙的皮革、挪威的羊毛或是人類的頭髮,在產業與資本下產生的電腦提花織畫、手工紡捻的帶油脂羊毛線或氈化的形成,指涉路徑、連接、關係延展出關於異化與自然的交織。 而邱承宏的作品也是,透過如同考古探險般的方式,傳達了他善於挖掘生存時空曾經存在的身影與軌跡,將之生動地重塑,藉此發展出一套巨大的記憶修補術。

在《界外採光》裡,編織、圖騰搜尋、長途跋涉紀錄,都是藝術家的各種雜揉記憶與想像力的方式。透過身體的勞動將時間編輯成空間,除呈現其中的穿越、擴張、缺空,更有修補、修復的積極意涵—正如藝術家所言:「編織是為了消除邊界,建立連結並鼓勵對話。」

 

《界外採光》 Daylighting

  • 展出藝術家:朱莉安・萊茲奇Juliane Laitzsch、邱承宏Chiu Chen-Hung、康雅筑Kang Ya-Ch
  • 展期:2020/06/21 (Sun.)– 2020/08/16 (Sun.)
  • 展覽地點:本事藝術(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1112號)
  •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日11:00 – 19:00 (週三、四採預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