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地,藝術作品時常帶給人們省思甚至批判。然而,這是否代表著藝術總需有著善良的意圖?熱愛藝術的深度觀眾們,此刻或許應該不難聯想到許多藝術作品,不管是關注少數族群、跨性別議題、社會階層議題等。「若期待藝術家或藝術作品有一個真善美的狀態,我覺得這個要求有點過分了。」藝術家黃博志說。
「我覺得這之中還是需要達到某種平衡。當然藝術家還是要意識到自己有某種社會責任在身上,因為你畢竟是對公眾說話,運用了某些資源空間、美術館等等的。」對於黃博志來說,作品必非因為了善良而存在,然而也並非必須與善良無關。
藝術家黃博志的藝術實踐多元,探討著農業、製造業、生產、消費等議題。從過去的《五百棵檸檬樹》、到2013年出版的散文集《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作品皆與其個人家庭處境和家族歷史息息相關。他作品中的視野以廣泛而宏觀的貿易、交易為背景,剖析復雜的產業結構,並沿著它不斷地向下深入,最終著眼於一個個參與這一結構的平凡個體,此次展覽《四樓天堂》,也是另一個源自於當代社會不可忽視議題。

〈四樓天堂〉改編自2017年發生在紐約法拉盛 (Flushing)的真實社會案件。一名中國籍的非法移民性工作者「宋揚」,在當地警方某一次的掃黃行動中從四樓墜下,不治身亡。宋揚生前曾在塞班島的成衣血汗工廠工作,直至成衣產業規模萎縮,她隨著具有美國公民卻年長40歲的丈夫移居紐約法拉盛,希望重啟生活。年齡已長的丈夫不克工作,非法居留的宋揚只能透過在地下按摩院提供性服務以維持生計。
而宋揚過世後,生前租賃的公寓再次被出租,店名諷刺地取名為「四樓天堂」(Heaven on Fourth)。「不管在何處,血汗工廠的狀況都差不了多少。衣服便宜,就一定是有人用他的生命在支付著這樣的廉價消費。」黃博志說。
宋揚的死道出了美國底層移民生活的黑暗,同時加諸紐約市政府處理非法按摩與性交易問題的政治壓力,更多隱而不見的問題持續浮現,在倡議團體努力下,她成為紐約州爭取性工作者除罪化的象徵。

雖然《紐約時報》曾經大幅報導宋揚的個人故事,但種族、移民、性工作者的多重身份,她的故事、她的死成為躁動不安的生活中稀鬆平常的一環,隨時間推移,逐漸模糊不清。黃博志回憶起第一次知曉〈四樓天堂〉時,是在網路上發現這個故事的。「雖然她的故事得到大篇幅的報導,但真的到了那裡之後才發現,其實根本沒有多少人在意。可能美國當地實在太多這樣的事情了。」黃博志說。
而作品〈四樓天堂〉為黃博志首次嘗試具現場演出元素的創作,由台北市立美術館與紐約表演藝術雙年展Performa共同委託製作,繼參與2019年紐約Performa表演藝術雙年展及2020年韓國釜山雙年展,初次回到台灣展出,將以錄像裝置結合手稿、出版品等形式呈現,並特別邀請曾經參與〈四樓天堂〉前製過程的藝術史學者/策展人劉雪鈴(Charlene K. Lau)對作品提出反思。
「這是擾人的清醒夢,這是解析度不足的監視器畫面,720x480dpi,解析度不足的暴力畫面,一個模仿一個的像素,模糊了所有的內容。」—黃博志〈四樓天堂〉

當作品中探討著種族、移民、性工作者等眾多議題,在人們了解作品的同時,必然使得我們再一次獲得反思的機會。而對黃博志來說,有「社會性」的作品,不代表也必須要有「批判性」才行。這或許能讓曾經以為藝術的批判與探討,能夠轉瞬地改變、解決某些社會問題的我們,再一次平衡地思考藝術的意義與力量,並非過度、無限放大藝術的可能性,也非悲觀地覺得藝術對人與社會毫無意義。
「其實,也沒有真的解決到什麼。除非你持續地投入。」黃博志說。
「如果你希望你的『批判』,能夠帶來一些『實質上』的改變的話,那可能就要選擇另外一種方向。所以重點還是繼續投入,因為通常單單一件作品裡,大部分的藝術家所能夠獲得的資源跟時間,也不如外界所想像的那樣豐厚。」對於黃博志來說,倘若希望一次性地達成某種『效果』,那麼你希望做的便可能不是「作品」。

〈四樓天堂〉,原為限地製作的演出,發生在一間臨時搭建的兩層樓酒吧「四樓天堂」中,演員們平實的聲調此起彼落,朗誦著包括黃博志在內共五位作家們(三位華裔美籍作家、一位臺灣劇作家)所重構的私人生命故事——是關於宋揚,更是關於真實世界裡每個角落相似又相異的「她」——那些虛實交錯的內容,或許打斷觀眾理解真相的機會;參差其中的調酒,或許讓觀眾沉浸在如夢境般的陳述中,又或許觀眾的雙眼不敵紅色霓虹燈瀰漫出的光色而顯得沈默。
「當年拍的時候,有故意用類似監視器的鏡頭去拍。因為其實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警察公佈的內容又有一些刪減,所以真相到底是什麼?而看最多的就是監視器,看到所有事情發生的始末。」黃博志說。
「表演的某個時刻,我觀察到殖民的身體(觀看者、偷窺者)在登上舞台樓梯,準備接受按摩與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完全演出了白人優越性。其中一名白人男性觀眾幾乎是大步躍上樓梯,有點過於雀躍地期待中國按摩女的服務,這一幕令人不安地複製了現實。」針對此作品進行學術研究的劉雪鈴(Charlene K. Lau)說。

黃博志,1980年出生於桃園,2011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畢業。他關注日常生活與平凡人物的故事,意圖從看似渺小的生命故事中,映照出背後深廣的脈絡。2013年出版散文集《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透過記錄他的母親,一個平凡個體的職業流變,間接反映了台灣成衣產業的變遷,同年,他持續性的創作計畫〈五百棵檸檬樹〉,將展覽作為募資平台,一方面挪用藝術世界的資源活化廢耕地、種植檸檬樹並釀造檸檬酒;另一方面則聯繫家族成員、當地農夫、消費者,產生新的社群關係。
雖投入不少社會性議題,但黃博志似乎對於許多偉大的改變與企圖沒有太大慾望,一面笑稱著從前曾經確實是「憤怒的年輕人」,一面創作與研究最重要的是「持續」。
「做藝術,一定要時間的累積。」黃博志說。
在其創作生涯中,除了在本地曾榮獲2013年台北美術獎首獎外,在國際間也曾入圍2015年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及2016年保誠藝術獎裝置類首獎。近年展覽遍及美術館及雙年展,包含台北市立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日本福岡美術館、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香港六廠、台北雙年展(台灣)、深圳雕塑雙年展(中國)、小型雕塑三年展(德國)、Performa 19(紐約)、釜山雙年展(韓國)。

身在台灣的觀眾或許難以想像,如〈四樓天堂〉事件這樣的事情在歐美地區發生地發生是何等頻繁地發生,甚至,可能頻繁到人們早已近乎忽略。在種族議題、移民生活、血汗工廠等問題至今依然待解的狀態下,藝術之於社會議題之間,能做到的又是什麼?〈四樓天堂〉黃博志個展已於2020年12月26日於双方藝廊展開,展出至2021年2月6日止。
〈四樓天堂〉黃博志個展 “Heaven on Fourth” Huang Po-Chih Solo Exhibition
- 展覽日期:2020.12.26-2021.02.06 (周二-周六, 10.30-18.30)
-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 Double Square Gallery
- 學術研究:劉雪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