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愛,不是用錢或空間來支持你而已。」策展人暨双方藝廊總監胡朝聖(Sean Hu)說。
「她永遠會用最溫暖的笑容跟我們聊天,最近怎麼樣、做了什麼事情,把我們遇到的事情一直掛念在心上,這樣的藝術愛好者,你說臺灣藝術家們怎麼能不感動。」胡朝聖回憶起,當年2002年第一個作為策展人為藝術家吳達坤策劃的展覽,就是在竹圍工作室。北美館「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自 4月16日至 7月24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覽由北美館展覽規劃組組長余思穎擔任策展人,結合臺灣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暨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Margaret Shiu)近40年以來之收藏,展出26位臺灣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共計62件。
是什麼,讓這麼多臺灣藝術家們與蕭麗虹的關係如此緊密?
甫於去年(2021)逝世的蕭麗虹,1946年出生於英屬香港,從七〇年代起乍到臺灣時,曾在故宮選修三個月的亞洲藝術史,因而瞭解當時期重要的臺灣本土藝術家。八〇年代她走訪春之藝廊、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及伊通公園,與莊普(Tsong Pu)、賴純純、陳慧嶠等藝術家相知、相惜之餘,也樂於收藏富有新意的前衛表現與觀念藝術之作。「她大部分買的作品,都是藝術家在起步之際的關鍵性作品。她是用她有限的零用錢,雪中送炭、最大化地去支持藝術家。」胡朝聖說。
如此龐大的收藏量,蕭麗虹是什麼樣的收藏家?
「我們都知道藏家的類型非常多,有些是把買藝術品當成資產配置,所以他在選擇作品時都會跟市場/拍賣/作品流通有很大的關係,但蕭麗虹她是完全不考慮這個的。她作為一個收藏家、藝術的愛好者,她建立起的是一個收藏藝術的高度和風範,她是我心中最敬佩的收藏家。」同時具備非營利藝術空間與商業畫廊經驗的胡朝聖說道。「她在藝術收藏上所建立起的高度,讓我理解,原來一個人如果真正喜歡藝術到了一個程度,就是會這樣無條件的支持。」
以「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作品為例,展場以王德瑜〈No. 80-1〉作為題引,這是一件由蕭麗虹收藏卻唯一不曾被藝術家付諸實現的模型,透過本展終得以化為實際躍動的大型互動裝置。「我相信,許多四五六年級的藝術家們,心裡永遠都會有一個竹圍工作室。老師她真正留下來的資產不只是那些藝術品,而是她的那個精神怎麼樣注入到台灣藝術環境裡的我們,那才是真的永續經營。」胡朝聖說。

「這些作品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她跟這些藝術家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即將從一個階段邁向另一個階段,她都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所以你說這些作品重不重要。」
「再例如藝術家袁廣鳴的作品〈盤中魚〉,那個年代誰會買錄像作品?連美術館可能都還不知道要不要收藏,但蕭麗虹收了。你這樣來看她的收藏,就知道她確實是把那個時代最精華的作品保留,她所做的各種事情,都跟這個時代的呼吸連結在一起。」胡朝聖說。
藝術收藏,曾被蕭麗虹戲稱為「不良嗜好」。藝術品,對蕭麗虹來說絕不僅止是附庸風雅,儘管蕭麗虹在《不良嗜好:收藏臺灣藝術40年》一書中,只淡淡地寫著跟藝術相遇是美好。「希望大家耐心看我的故事,從中理解這些作品、這些朋友,如何是我的能量活水。我非常希望透過這一本書去分享這些有理想的藝術家對這片土地的重要性,更希望讀者們也能用欣賞、收藏的方式來鼓勵新一輩的創作者堅守他們的崗位,創造出更多別具心思的作品與社會對話互動!」蕭麗虹曾在書中這麼說過。

是什麼,讓一個熱愛藝術的收藏家付出金錢、還有一輩子的心力?
「臺灣應該是有某個環節出了什麼問題,因為儘管她真的貢獻很大,但她做的這些事情一直到最後都還是很辛苦。」藝術家莊普說。
投入藝術創作長達半個世紀、同時也是第21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的藝術家莊普,人生第一次畫廊展覽、第一次在畫廊被收藏作品時的收藏家,就是蕭麗虹。但是,倘若我們只理解蕭麗虹是位收藏了許多臺灣藝術家作品的收藏家而已,那我們恐怕將難以想像這位「藝術愛好者」,對臺灣過去30年的當代藝術發展能有多少影響。「但不管怎麼樣她都滿樂觀的去看待未來,就覺得她要做藝術這塊,必須要去參與政府的文化政策、診斷臺灣的藝術生態、研究政府跟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到最後,都還是在思考怎麼樣做才是對的。」莊普說。

在商業畫廊依舊相對傳統的80年代,當代藝術家們是怎麼一路走過來的?
「她庇護了太多人,但她也不是亂給,更從來不會用一個『我給你』的上對下方式去對待你。或許是因為,她始終沒有進到官方的體制裡去。」藝術家王德瑜說著蕭老師對藝術家們的支持是如何地不要求回報,也一併回憶起藝術生涯第一次出國駐村,就是因為蕭老師的關係。
當年的臺灣藝術文化產業,存在著哪些問題需要被改變?而如今,臺灣的藝術環境變得更好了嗎?臺灣藝術家、藝術工作者、文字工作者們過得如何?臺灣藝術產業的未來又在哪裡?1995年在閒置養雞場成立「竹圍工作室」的蕭麗虹,歷經長達26年投入藝術贊助、藝術駐村、國際交流的歲月後,竹圍工作室相關工作將在在2022年6月告一段落。「距離文協成立百年後的今日,臺灣的文化思維進步了多少、公民意識紮根得多深?藝術推動社會改變和思考的動能是否在利益掛帥的浪濤中逐漸削弱?」竹圍工作室透過公告向藝術界致謝的同時,也在文中這麼寫著。
我們難以想像一位從香港嫁到臺灣來的媳婦,為什麼可以這樣的方式在意臺灣的藝術文化環境。「我是從視覺藝術開始喜歡臺灣的。」蕭麗虹曾過這麼一句,值得我們為臺灣藝術家感到驕傲的話。

「我們不能等政府。」蕭麗虹常說。
相信許多從事多年藝術工作的朋友們能體會,在藝術界,「經費有限」時常是藝文界人士執行業務時,時常提起的困境。「除了收藏,她還願意花很大的力氣去了解這個生態、去研究什麼樣的文化政策才是適合臺灣,甚至積極奔走地向政府倡議一些政府該關懷、但卻遲遲未注意到的文化政策議題。」胡朝聖說。1995年,竹圍工作室創立,蕭麗虹走出自己的藝術家個人工作室,從創建組織、國際交流對話、到藝術駐村,開始了這一路艱辛的藝術環境改造之路。
試想,在那個沒有那麼多城市藝術節等政府資源、藝文補助資源的時代,敢於從事藝術產業者、藝術家們,是如何長年承受著載浮載沉的困境?而如今,臺灣藝文環境身處在一個多數美術館、中與大型藝文機構經費來源多半來自政府而非民間觀眾市場的臺灣,試問,這場以臺灣藝文環境為名的「革命」成功了嗎?
「她想的都不是自己的事情,她想的是這個環境,她想的是竹圍能夠怎麼把國外的資源帶進來,她所有的煩惱,都在想這個環境,到結束前都還是在想。」胡朝聖一面回憶著蕭老師這輩子是如何投入、思考如何讓藝術生態更好,一面呼籲著眾人若有所感,更應付諸行動。「如果你也希望環境要好,我們就不是只能在這個環境成為一個接收者,而是要成為給予者。與其沈浸在眾人的嘆息聲中,不如嘗試做點什麼。每個人都會嘆息,蕭老師曾經為臺灣所做的一切,也並不僅僅只是為了換來眾聲感嘆可惜。」胡朝聖說道。

在臺灣,經營非營利藝術空間有多困難?
對許多藝術產業工作者來說,正因為知曉藝術保持獨立與自由的重要性,當面對到這個問題時,也才更是每每讓人充滿感嘆、眉頭深鎖。近年來,竹圍工作室並不是第一個消失的非營利藝術機構,臺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也在2021年3月永久關閉實體空間。如此的光景,是因為政府資源不夠、還是文化政策等制度不夠完善?「其實,制度的邊緣,才是真正有活力的地方。」藝術家王德瑜說。
藝術家王德瑜回憶起竹圍工作室整個區域,遍佈了歷年來藝術家們在此地的隨心創造。累積至今,乍看亂無章法但其實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秩序,且並非是僅僅透過大筆經費可以創造出來的曇花一現。「它可能看起來會讓人還不明白這是什麼,但你回去看臺灣過去的當代藝術發展歷史,你都會發現很多都是這樣。官方體制下培養的事情,不見得做得了什麼有趣的事情,但官方的資源抵達的那個邊緣,有那個模糊地帶的地方,反而有很有活力的藝術表現。」王德瑜以輕快的語氣,說著某種理想但在臺灣卻是不容易被實現的畫面。

對王德瑜來說和許多真心鍾愛創作的藝術家們來說,他們並不認為藝術和藝術家自己必須被視為是高貴、偉大的存在,更不認為任何資源提供給藝術家們是理所當然的。眼下的臺灣,藝術確實需要足夠的經費保護著才得以存活,但經費的多寡,與藝術美好是無法以正比的方式去想像的。如此便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麼多藝術家們是如此珍視竹圍工作室。
「現在如果再回到竹圍工作室,你會看到處處都是藝術家留下來的痕跡。但好像再也沒有這樣的地方,可以那樣讓大家胡搞瞎搞。」王德瑜說。
回顧到展覽舉辦開幕典禮暨記者會當天,家屬代表陳光雄先生以及參展藝術家王德瑜、吳瑪悧、姚瑞中、涂維政、莊普、陳文祥、陳張莉、陳龍斌、黃文浩、黃建樺、廖祈羽、賴純純(依筆畫排序)等人均出席開幕。相信這麼多知名藝術家的廣為出席,並不只是因為眾人身為參展藝術家在展覽業務上的配合而已,而是蕭麗虹老師這一輩子難以也無需細數的奉獻,都存在於曾經受過幫助的藝術家們心裡了。
「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
- 展覽期間|2022/04/16 – 2022/07/24
-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三樓3A
- 參展藝術家|王德瑜、白宗晉、石晉華、吳瑪悧、吳學讓、杜十三、林鴻文、侯宜人、姚瑞中、紀凱淵、涂維政、梅丁衍、莊普、陳文祥、陳張莉、陳順築、陳慧嶠、陳龍斌、黃文浩、黃建樺、董陽孜、廖祈羽、鄭亭亭、鄭政煌、蕭勤、賴純純
- 策展人|余思穎
- 相關閱讀|紀念 ❚ 藝術之路上,你遇過幾個在早期就願意相信你的人?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病逝新加坡,享壽75歲 Why Margaret SHIU, the founder of Bamboo Curtain Studio, means a lot to many Taiwanese artists?
- 相關閱讀|在台灣,什麼方式才適合非營利藝術機構營運?繼竹圍工作室之後,台北當代藝術中心也於3/1永久關閉實體空間 10 years as a self-initiated community, Taipe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space at Baoan Street end its operation on March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