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藝術獎項通常是帶來刺激還是固化觀點?耳目一新的名單: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 15 Finalists of the “2023 Taoyuan International Art Award” and a total prize of NTD 1.45 million

在台灣,獲得藝術獎項後,對藝術家創作生涯能夠有什麼樣的影響?環顧台灣,本地藝術獎項數量並不少,且眾多皆已擁有多年的策辦經驗。試問,如今這些現存的藝術獎項,在台灣藝術環境中,目前所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過去,例如在九零末兩千年初,當時會有種台灣藝術家必須被資助、必須被補助的觀念。」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說。

策辦方式跳脫以往傳統藝術獎項定位,桃園市立美術館辦理「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初選徵件,經國際評審團的評選,於6月 27日上午10時舉行入圍公告記者會,現場揭曉初選入圍名單,共15位國內外藝術家從687多組投件者中脫穎而出,獲選為本屆參展藝術家,將於明年在桃園展演中心展出。「過去,由於藝術獎項經費多半都是由地方政府所資助的,因此並不是每個地方政府都會覺得有辦法去突破所謂的屬地主義。甚至,更早期的地方美獎,會去強調要把資源給『地方』藝術家。」高森信男表示。

Hsueh YL_Lost Ethnography of (post)Mountain (series work) 薛又菱_後山遺考(系列作品),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2023 Taoyuan International Art Award.

若你是藝術家,你希望藝術獎項帶給你高額獎金還是新的創作刺激?

「這次雖然是較多國際評審,但其實沒有所謂的台灣保障名額,也沒有事先規定多少比例必須是台灣藝術家,但這並不代表說台灣本地藝術家不會跳出來。反而,如果在這樣的狀況下入圍,這對入圍者意義更大。」對高森信男來說,與其透過限制保障名額,長遠來看,真實的創作較勁對藝術產業生態有更多正面影響。同時,本屆「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總獎金由新臺幣86萬提高至新臺幣145萬

「桃源國際藝術獎」身為臺灣三大當代藝術競賽之一,透過國由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劉俊蘭擔任召集人,邀集羅馬21世紀美術館(MAXXI)藝術總監侯瀚如、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首席策展人克里斯蒂尼‧馬塞(Christine Macel)、曾於香港 Para Site 擔任總監之策展人康喆明(Cosmin Costinas),以及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Takamori Nobuo)組成國際評審團,經過審慎評選,最終選出15件創作,入圍者有劉芸怡(臺灣)、劉子平(臺灣)、林祐聖(臺灣)、曾麗娟(臺灣)、王言然(臺灣)、薛又菱(臺灣)、李奎壁(臺灣)、李繼忠(香港)、Delphine Pouillé(法國)、Maira Ali Lacerda Flores(巴西)、Belen Santamarina(阿根廷)、Andrea Ferrero(祕魯)、Sara Naim(敘利亞)、Felipe Castelblanco(美國)、焦岩(中國)。

Liu Zi-ping_Austronesian Icon 劉子平_南島聖像,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2023 Taoyuan International Art Award

這個時代,藝術獎項能夠對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的關鍵是獎金而已嗎?

「在過去,辦理桃源創作獎時,可能就是競賽徵件、辦展覽、發獎金就結束了。我們在做這個獎項轉型的時候,已經稍微調整了它的焦點,讓它不只是一個傳統的藝術獎項。」劉俊蘭館長說道。

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創作主題與風格迥異的藝術家,透過跨越文化邊界的創作手法和多元的藝術語彙,將個人思考與日常生活經驗融注於媒材的表現與變化之中,轉化為視覺上、空間上和體驗上的精彩呈現。「台灣藝術必須在各個層面去國際化,其中一個就是透過獎項的機制。當國外的藝術家和評審能夠進到我們的機制裡面時,我們的藝術家可以多一點刺激地去看到別的語彙和風格,某方面可以避免掉互相影響、互相學習的現象。」高森信男說。康喆明亦對本次的投件作品感到印象深刻,分享道:「桃美館不分媒材與類別的國際競獎,放眼亞洲美術館是極具企圖心、展現美術館視野的舉措,迎來的作品也相應地充滿有機性、呼應全球當代性。」

DelphinePOUILLE_PULLING-UP,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2023 Taoyuan International Art Award

來自國際間各個藝術機構的評審們,除了透過參與評比外,還有什麼方式能夠為台灣藝術界帶來更多正面循環?「轉型後的『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除了評審團和獎項定位的突破外,還增加了駐留的計畫,當評審團來到台灣時,不希望他們只是來當評審三四天就離開了,期待他們有一段時間可以在台灣引發更大的效益。目前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還沒有辦法實現這點。獎項是需要累積的,一步步往前再推動一些,希望未來疫情趨緩後可以更進一步地實現。」劉俊蘭館長如此以長遠的態度看待藝術獎項的經營,而非期待煙火式的豐盛偶然。

本屆入圍之國際藝術家,將獲得桃美館支援基礎場佈、交通費用及作品回程運輸費用,於明(2023)年3月至桃園展演中心佈展,再由國際評審團現場評選出「桃創獎」首獎1名、「優選獎」3名以及「遊藝獎」1名,並於頒獎典禮揭曉得主,展出時間預定於3月16日至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