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藝術時嘗試挑戰人們既有思維。然而,只有透過破壞才是創造、與『再造』嗎?
繼上回北美館邀請林明弘在迴廊限地製作「24/7」,此次邀請藝術家賴志盛(Lai Chih-Sheng)針對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的藝想迴廊空間定位及特性限地製作,最新計畫《接近》已於今日(23)舉行預展。透過作品,藝術家賴志盛在美術館迴廊裡以『不破壞』,卻帶來新的關係。

生活中時常拜訪美術館的觀眾興許知道,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的藝想空間,是一個原本就可以往下眺望美術館大廳的迴廊。在這裡,你可以俯瞰、綜覽全館場景、感受到美術館大廳的穿透視野。
此獨立空間非單單只是可環走美術館的功能迴廊,對美術館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度計畫,更是一個嘗試突破藝術與日常生活邊界的平臺。
相較館內的展覽空間,這裡更具有開放及流動性,或走、或停,強調觀眾自主參與、自主學習,在此擁有更多互動、交流與沉澱思考的機會。更具體地說,賴志盛的「接近」

《接近》將空間特性與觀眾的視野納為一個整體。在這裏頭,賴志盛的工作像是為觀眾創造一個踮腳或跨越的動作,在特殊的位置上觀看與觸摸,進而對這原本的空間產生新感覺,這個空間是北美館的實體,是虛空的大廳,也是光與風的來源。
「不用一直盯著作品本身,或者說盯著作品的時候,實際上是盯著那空間,或是什麼别的東西。」——賴志盛
如同藝術家賴志盛 2019年於弔詭畫廊謝幕展「Close」中,讓滴水讓水滴無規律性的『垂直』貫穿畫廊四層樓空間的作品《垂直II》、以及馬凌畫廊上海空間群展「更健康,更簡單,更明智。」般,如此的空間裝置作品尺寸及樣貌,皆依場地而定。

從藝想空間往下眺望,大廳好像一個池子,池裡透著光與風,池子的邊緣即是迴廊的女兒牆。
在《接近》裡,藝術家賴志盛設計了高低不一的平台,繞過柱子、越過橫梁,沿著樑柱延伸,圍繞整個迴廊,在接連的『上升』、『跨越』後,最後探進北美館大廳的「池子」,一個原只能觀看、無法前往的地方。
賴志盛1971年生於臺北,1990年代是觀念藝術團體「
接近 – 賴志盛(Closer by Lai Chih-Sheng)
- 展期|2020.06.25 – 2021.06.06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C 藝想迴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