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競爭的藝術環境(I):想當藝術家,有沒有努力就會成功的法則?3項提問,來自8位鍾愛創作的90後藝術家們 Is there any way for young artists to be professional? Interview with 8 young artist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有多少年輕藝文產業工作者們是這樣生活著的:在有限的資源裡爭取越來越小的生存空間,讓諸如「內卷」、「躺平」這樣的詞彙,早已成了時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從什麼時候開始,年輕人可能已經不相信「努力就一定可以」這句話?身為年輕創意產業從業者,你有沒有曾經想過在這樣過度競爭的環境裡,自己的努力最終可能只是一種反覆的精神內耗?內卷(Involution)其實是一個社會學概念,也廣泛地被用人類學家使用,用以形容社會文化重複勞作,同時也解釋著為什麼社會或群體既沒有爆發式的發展,甚至也沒有漸進式的成長,持續地停留在發展遲緩、自我重複狀態的現象。如今,這樣的學術詞彙,也形容著這個世代白熱化的競爭環境。倘若廣泛的當代社會是如此,那麼藝術文化產業裡呢?

「2021臺北美術獎」入選獎:陳彥成《 ICING 》 2021,單頻道錄像,9 分39 秒 影像截圖由藝術家提供

經過《藝術學院老師,須提供啟發還是複製思想?》一文刊出後,我們如果可以理解藝術學院與創作該怎麼「教」等思考是如何不易,那麼作為藝術學校學生與年輕藝術家,如何「努力創作」來成為一位成功的專職藝術家,又如何是另一個困難、且充斥過度競爭的顛頗之路?

ART PRESS 編輯部透過來自台灣藝術大學的林亞岑、洪志霖、陳彥成、陳琮皓、鄧全翔、許辰宇、林凱琪、吳佳容等共8位90後年輕藝術家,長達 3個小時的直言暢聊,精華整理作 3個對於年輕創作者們的真實處境與反思,分享給每一位鍾愛創作、期待生活能總是有創作相伴的藝術文化創作者們。

1. 做藝術家,創作以前必需先理解潮流嗎?

「老師會跟我們說,做作品要去注意社會運轉背後的陰謀。」這是來自藝術學院學生們,真實的學院學習經歷。

相信許多就讀藝術大學的學生們都大略瞭解,無論是獲選補助還是受邀展覽的機會,藝術產業和許多行業相同,是一個資源和關注都十分有限的產業。然而,倘若在創作以前,必須先洞悉老師們、策展人們的想法,甚至是跟緊西方世界主流藝術界趨勢關鍵字,就能有助於藝術創作生涯發展嗎?對這群來自藝術學校的學生們來說,不論是哪一條「像是捷徑的路」,聽起來都有些難下嚥。

90後年輕藝術家:林亞岑、洪志霖、陳彥成、陳琮皓、鄧全翔、許辰宇、林凱琪、吳佳容,Photo Credit by 有章藝術博物館 Our Museum,攝影:羅祥庭

「我自己可能沒辦法,頂多就是不走這條路吧。覺得如果那樣做的話,本來我想做的事情會變成只是某種策略,想打開知名度的某種步驟。」

什麼樣的作品比較會被老師喜歡?什麼樣的作品寫補助投件時會比較受評審青睞?拿什麼樣的作品去投獎項會比較容易入選?作品是不是要有議題性比較容易受關注?先不論思考這些問題是否正確,也不論90後的年輕藝術家們是否性格反骨,問題背後的關鍵在於:對這群藝術大學的學生們來說,倘若真的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便彷彿認定了藝術創作也能有SOP。難道,這是所有期許自己可以在畢業後能獨立承擔生活的藝術大學學生們,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嗎?無論這些問題背後的答案為何,我們已經可以體會,在這個當代藝術蓬勃發展的自由時代,「學習創作」、「想當藝術家」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2. 做藝術家,必須有像個藝術家的樣子?

我們都以為藝術家要很乖。其實也不是長輩告訴我們要怎麼做才可以,而是這個圈子感覺好像必須要看起來有這個樣子。」嚴謹、寡言、穩重,這是來自90後藝術大學的學生們,以初生之姿接觸業界後的真實感受。

在他們觀摩著當代藝術行業的同時卻也在內心感到慌張,不禁也想反問自己:當藝術家,是不是應該要有像是個藝術家的樣子?藝術家的形象應該怎樣才會是「比較好」?如果有自己覺得有趣但可能會被認為是「幼稚」的模樣,那是不是該好好修正?思考這個問題背後答案的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幾位90後的台藝大學生們,其實除了在先前的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系列展覽《複調神話》組成團隊「介力屋」之外,還另有一個分別身穿共七種顏色連身裝的「戰隊」。

幾位90後的台藝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組成「戰隊」,甚至還拍了「形象照」。圖/ 介力屋提供 Photo by 陳彥成
幾位90後的台藝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組成「戰隊」,甚至還拍了「形象照」。圖/ 介力屋提供 Photo by 陳彥成

「老實說,如果不是我們比較多人而是我自己一個人的話,我也不敢這樣。但我也沒有真的覺得這樣表現是錯的、是不應該的。」

多數學生都是接近畢業,才會開始思考未來要做什麼嗎?其實,這是藝術學院其中一個和眾多科系不同的地方。對期待畢業後能繼續從事藝術這行的藝大學生來說,還在學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接觸藝術業界,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甚至,是早在畢業以前就獲得台北美術獎、出國參加大展的也大有人在。如果投入創作時,真的把這些從業界觀摩來的嚴謹與自省都拋諸腦後,會不會導致創作生涯終無結果?無論這群90後的台藝大學生,或是更多來自其他藝術大學的學生展現出什麼可能被認為「適切與不適切樣子」,相信我們都依然認同創作的世界裡,「自由」是不可或缺的吧。

3. 如果老師說的「方法」能讓你變厲害,你會照做嗎?

「有老師告訴過我們說,你就是必須要一直畫、一直畫,你就會變得很會畫。很像爸爸媽媽教小孩,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小孩說這個『方法』是可以成功的。」

幾位台藝大的學生們,並不是抱著徹底反對這番言論立場,說不定真的有人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努力」做好藝術家這份工作的,但「方法」有千百種,哪一種才是對的?或許,對於90後的年輕藝術家們來說,找到屬於自己的路,要比獲得所謂「必勝的方法」還要來得踏實。

90後年輕藝術家:林亞岑、洪志霖、陳彥成、陳琮皓、鄧全翔、許辰宇、林凱琪、吳佳容,Photo Credit by 有章藝術博物館 Our Museum,攝影:羅祥庭
90後年輕藝術家:林亞岑、洪志霖、陳彥成、陳琮皓、鄧全翔、許辰宇、林凱琪、吳佳容,Photo Credit by 有章藝術博物館 Our Museum,攝影:羅祥庭

除此之外,幾位90後的年輕藝術家們回憶,面對創作如何進步及其背後的方法,不只一位老師們跟他們說過諸如此類的建議:「你幹嘛去打工?幹嘛浪費那麼多時間去打工,不好好把時間花在創作?」

把時間用在「努力創作」、創作講求「生命經驗」,這都是藝術學校老師們時常告訴他們的話。但他們也很快地就發現身處在這樣的當代社會,若要從眼前的生活去追求「獨特」的生命經驗是有困難的。「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太像了,老師一樣、住的地方和吃的店也都差不多、生活經驗都太像了,所以做出來的作品很多時候會很像。當我發現之後,這是一種很難過的感覺。」

談到藝大學生打工的同時,訪談也接近尾聲。在場部分的台藝大學生們坦言,到畫室裡從事教學正是個其中一種藝術學校學生們常見的打工。「很多畫室很商業,甚至會讓教學的老師幫來畫室上課的學生改圖,再拿給家長看,然後再告訴家長們他們的小孩進步很快。」

 

「很多家長不就是希望小孩可以考上知名藝術大學,才把小孩送來畫室的嗎?那麼畫室不也是希望你學完後,就可以考上知名藝術大學?然後藝術大學畢業後,希望可以成為知名藝術家?」

而身為高等藝術教育鏈上其中一個環節的一份子,他們對於「如何成為一個藝術家」頗有徬徨的同時,卻也目睹且親身參與著無數的家長們,期待透過「努力」與諸多「有效方法」來成就一個又一個能夠考上知名藝術大學的「成功高中生」。試問,「成功」、「有效方法」、及「真正的心之所向」,熟輕熟重?我們相信這些問題,在每位熱愛創作的年輕藝術家心理,都有屬於自己的反思與答案。

 

相關閱讀: